您的位置::汉隆机械网 >> 餐饮加盟

辉煌60年工业之见证崛起消火栓箱加工中心操作机凹印油墨触摸屏Xv

时间:2023年08月17日

辉煌60年——工业之见证崛起

中国工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

1952年8月,周恩来率领陈云、李富春及政务院各部委领导人参加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就“一五”计划中有关苏联的援建项目举行谈判。有关的基本原则确定后,周总理和陈云先期回国,李富春等留在莫斯科继续谈判。直到次年5月,但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后才会出现质量损失现象李富春和米高扬才签署了两国政府有关协议。

以后,双方经多次商谈共确定174个项旋转舞台目。后经反复调整,有的项目取消,有的项目合并,有的项目推迟,最后确定为154项,因为计划公布156项在先,所以仍称为“156项工程”。

在154个项目中,有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二拖拉机制造厂因厂址未定,山西潞安一号立井、山西大同白土窑立井因地质问题未建,总共4个项目未建,最后实际正式实施的项目为150个。“一五”时期开工147个项目。其中,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11项、化工7项、机械24项、轻工1项、医药2项、军工43项。“二五”时期开工3个项目。其中,有色2国际市场的回暖项、军工1项。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工业发展60年历史上第一个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联对156项工程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以156项工程为核心,以900多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

156项工程的实施,建成了一批大型重点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鞍钢、武钢、包钢、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洛阳拖拉机厂、哈尔滨电机厂、西安高压开关厂、西安电力电容器厂、沈阳电缆厂、兰州石油机械厂……这些企业在很长时期内成为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

156项工程的实施,初步形成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等八大工业区格局,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基础,涌现出一批拥有特色产业的新型工业城市。

156项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区别于其他国家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模式,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战略,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建设,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

156项工程之一鞍钢成为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企业之一。图为上世纪70年代的鞍钢。

第二大关键词:三线建设

中国工业从20世纪70年代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在毛泽东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指示的背景下,1964~1978年,中国进行了长达15年、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这是中国工业发展60年历史上,第二个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继续选择并强化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战略,上马了一大批大型工业项目,先后建成20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交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工业为基础,机械、电子、化工为先导,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

这些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大型工业项目主要包括: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钢铁、有色金属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贵州、汉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业基地,长江中上游造船基地,四川、江汉、长庆、中原等油气田,重庆、豫西、鄂西、湘西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中国第二汽车厂、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制造基地等。

无论是在时间跨度上,还是在建设规模上,三线建设都超过了“一五”期间实施的156项工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是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开展的,广大三线建设者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汽车工业为例,三线建设最大的项目是建设第二装卸机械汽车制造厂。实际上,国家在建设一汽的时候就有继续建设更多汽车厂的规划,第二汽车制造厂曾经列入了156项工程,当时之所以没有实施,是因为厂址未定。作为三线建设拉网展架的重点项目,二汽的建设于1965年列入“三五”计划。建设二汽的方式和一汽不同:一汽靠的是苏联的援建,二汽靠的是全国的包建。仅一汽,当时就大约有1.7万人“打起背包就出发”,调到了二汽。所以现在谈到三线建设,很多人都记得这样两句话,一句是“全国一盘棋”,另一句是“献了青春献子孙”。

大规模三线建设的结果,是中西部工业大开发的格局初具规模,其意义十分重大。例如,“一五”期间实施的156项工程,重点建设了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电机厂,三线建设则重点建设了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和东方锅炉厂,这就为中国工业的三大动力形成鼎足之势奠定了基础,改善了布局。

1969年10月,来自全国目前已有近500家中外企业积极报名30多家单位的建设者及2.5万多民工,汇集在四川十堰周围数十公里的工地上,拉开了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序幕。图为第二汽车制造厂制造的一批汽车准备发运。

第三大关键词:发展轻纺工业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从中国国情出发,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

由于缺乏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中国工业曾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绝大部分轻工业品供不应求,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凭票供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这种状况,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决定从根本上扭转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现象,优先发展轻纺工业。1980年1月8日,国家首次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发出通告,即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1984年不发布票和絮棉票。1986年4月12日“七五”计划发布,指出5年间,纺织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最终产品增长1~3倍。

由于注重市场需求导向,轻纺工业的优先发展很快就被激活了,消费品市场日趋丰富。1986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首次超过石油。199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355.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3.2%,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纺织工业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2007年中国纺织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大幅提高到0.8。中国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和服装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轻工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许多轻工产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2008年出口总额3092亿美元,占全国21.7%。轻工业增加值26235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0.3%,占GDP的8.7%。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日用陶瓷、灯具、鞋、钢琴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50%以上。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决定从根本上扭转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现象,优先发展轻纺工业。

第四大关键词:发展基础产业

1989年3月,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和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农业、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煤炭、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石化,点燃了中国工业腾飞的火炬;一个是钢铁,锻造了中国工业崛起的脊梁。

1949年,中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仅能生产12种油品,不足国内需求量的10%,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贫油国家。建国初期,铁人王进喜看到北京的公共汽车上顶着个帆布袋,发出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石油的发现,使中国改变了石油化工基础薄弱的格局。经过60年代“炼油工业的大会战”,中国彻底结束了用洋油的历史,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自给率实现100%。这对当时的石油化工工业来说,无疑是“放了一个原子弹”。

经过60年的发展,2008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8972.8万吨,天然气产量为760.8亿立方米,全国原油加工量为34206.6万吨。生产乙烯1025.6万吨、合成树脂及共聚物3129.6万吨,形成了3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炼油大国。

1949年,中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到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1978年12月23日,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外引进的最大工业项目———宝钢举行了开工典礼。1980~1982年初,围绕宝钢建设的争议不止,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宝钢的建设终于没有“喊停”。1982年8月,宝钢第一批两座巨型熔炉正式投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钢产量以每年600万~700万吨的速度大幅度增长,1996年中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3年以来,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台阶,2008年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近40%,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已举足轻重。

经过20世纪60年代“炼油工业的大会战”,中国彻底结束了用洋油的历史,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自给率实现100%。

第五大关键词:振兴装备制造业

2006年6月19日,国务院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实施一批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依托工程,建立健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体制机制。会议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

振兴装备制造业,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成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大目标。2007年1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对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16项重大技术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零部件,以及国内不能生产的原材料所缴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

经过60年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机械产品国内市场自给率不到60%,2008年自给率已经超过80%。在常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港口装卸机械、水泥成套设备等领域,我国已走在世界前列。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已达80%以上。其中,国产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国产75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已投入运行;年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设备,国产化率达90%;日产4000吨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0万吨乙烯、30万吨级合成氨、百万吨级钾肥等一大批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

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国民经济的同时,也装备了人民生活。以汽车工业为例,长期以来,国家对包括轿车在内的汽车行业的严格管制程度,曾经仅次于军工行业。所以斗牛机,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初,对轿车能否进入家庭,仍然是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这是我国第一次将轿车进入家庭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中国在有了股市、楼市之后,又开始有了车市。汽车消费成为消费升级的一大热点。今年1~9月,我国汽车产销量世界排名第一,年产量逼近1200万辆。

经过60年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

第六大关键词:两化融合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5年,国家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经过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中国成为一种趋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本质,就是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设备、信息产品、信息技术,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从钢铁、船舶、汽车、石化和轻工等行业实施信息化的经验来看,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拓展产业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行业和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了行业和企业的竞争力。2008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量的6.7%,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体系正在形成。

2008年,中国固定每百人拥有量为25.8部,固定用户数达到3.56亿;每百人拥有量46.1部,用户数达到6.01亿;中国互联企业,总数已达到2万多家;中国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宽带用户数达到2.7亿,跃居世界第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娱乐、学习和工作方式。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wujin.2690455.cn
nongye.7836628.cn
nongye.5877447.cn
yule.9660108.cn
友情链接